沉浸式文旅是科技结合文化孕育出的新型文旅形态,是传统文旅的变革升级,拥有戏剧、电影、游戏和艺术的综合特点。《“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新消费模式,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当前,建立支撑沉浸式文旅全产业链发展的共性服务平台和产业生态、突破沉浸式文旅关键技术瓶颈、提供一体化集成应用示范成为提升我国沉浸式文化体验消费服务的迫切需求。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面向沉浸式文旅体验技术集成与场景创新,突破虚实融合、智能感知、实时交互等系列关键技术,研发面向多感官虚实融合、多维全要素互动和沉浸式文旅内容时空转换的核心技术体系,建立沉浸式文旅体验技术引擎、集成服务及产业培育平台,创作面向数字文旅、数字艺术、新广告、新娱乐高质量沉浸式数字内容,形成数字资源库,形成“构建-融合-交互-呈现-评价”全链条技术引擎和集成应用与服务平台。结合黄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文化工程建设,围绕传统与红色文化教育、沉浸式互动游乐体验等开展应用示范,培育沉浸式文旅体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沉浸式体验文旅新消费内容。
本项目主要研究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创新和数据驱动的多模态融合呈现和虚实融合内容智能构建技术,研究沉浸高清显示与音效集成、多维沉浸互动展现、智能交互感知、光影交互和沉浸互动娱乐技术,研究面向文化景区空地融合的高精度场景数字孪生再现以及“云边端”分布式协同服务技术;构建沉浸化体验技术引擎和集成应用与服务平台,建立包含内容版权开发与内容创意、技术集成与空间设计、软硬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的沉浸式产业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和服务链;研究沉浸式内容转换技术,创作原生沉浸式数字文化内容,制作裸眼3D、虚实结合的多元数字文化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沉浸式内容展示、保护、交易平台,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与娱乐体验产品,开展集成应用示范,丰富虚拟体验内容,培育沉浸式体验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
本项目按照“关键技术攻关—系统研发—平台研建—示范实证”的技术路线协调推进。攻关高精度还原、文旅场景元素构建与融合、复杂场景全要素沉浸式交互、面向沉浸式多模态内容技术和面向沉浸式内容的区块链保护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建沉浸式文旅体验全链条共性集成平台,在河南博物院、遵义会议纪念馆、山海关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等试点开展应用示范,全面验证项目的研究内容,完成项目的总体目标。
本项目由北京大学牵头,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南博物院、遵义会议纪念馆、苏州创意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高校和企事业研究单位组成了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组。团队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基地平台,承担相关国家级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奖励40余项。
本项目预期成果和效益是构建沉浸化体验技术引擎和集成应用与服务平台、高质量沉浸式数字资源库、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应用示范基地;研发6套面向沉浸式场景创新系统;研发9项支撑沉浸式文旅服务关键技术;研发4个支撑沉浸式文旅体验技术引擎的软件工具;形成3个沉浸式媒体内容数字资源库,创作面向数字文旅、数字艺术、新广告、新娱乐高质量沉浸式数字内容≥1万件;培育≥10个沉浸式文旅体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10类沉浸式体验文旅消费内容,覆盖用户数超过100万人,产生经济营收超过1000万;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形成研究报告2项。